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老照片中追寻 古运河“双塔”前世今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民国时期的文峰塔

现在的文峰塔

民国时期的高旻寺    受访者供图

复建后的天中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雄姿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日前建成开放,博物馆的一部分——大运塔也同时亮相。大运塔与高旻寺天中塔和文峰寺文峰塔共同构成的“三塔映三湾”美景正式亮相。新建的大运塔以现代材料演绎唐风古韵,是扬州史上首座以钢架和玻璃为主材料的“透明”宝塔。连日来,大运塔成为市民游览三湾时关注的热点。那么,历史上的天中塔和文峰塔长啥样?最近,记者从我市收藏爱好者处找到一批历史照片,并从中追寻古运河“双塔”(文峰塔、天中塔)的前世今生。

文峰塔

“宝塔有湾湾有塔”

记者在一张民国时期的文峰寺老照片上看到,文峰塔耸立河边,河岸并没有驳岸,呈现自然形态,有市民在河边行走,古运河里有帆船在航行。

“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这里的宝塔就是文峰塔。据介绍,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的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夏,塔尖因地震坠地,第二年修复。咸丰三年,文峰寺毁于兵火,由万寿寺住持寂山等募资复建。改革开放后,我市启动修缮文峰寺,再现运河胜景,除修葺文峰塔外,还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寮房等。古往今来,文峰寺一直是扬州塔、寺、园合一的特色景点。

文峰塔为楼阁式塔,八面七层,砖木混合式结构,其塔身为砖建,每层有木构塔檐和平座栏杆,塔刹又短又细。塔内尚存长形石碑一块,刻有“文峰禅寺”四个大字及九行小字。文峰塔曾是水陆交通进出扬州的标志,如今登上宝塔,可尽览古运河及市区风光,还可看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塔的雄姿。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的第5枚就是扬州文峰塔,足见其在中国运河史中的地位。

“宝塔一层灯一层”

天中塔

记者又在一张民国时期的高旻寺老照片上看到,高旻寺中有一座三层塔型建筑,造型为六角人字形顶,结构较为简洁。

这是不是历史上的天中塔?我市古建筑专家辨认后告诉记者,高旻寺天中塔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损毁后,一直没有复建成功。如今的天中塔是1992年破土动工重建的,于2000年竣工建成。“老照片上的三层塔型建筑,可能是民国时期高旻寺西花园关房后的观音阁。”专家说。

据史料记载,天中塔修建于清顺治八年,由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吴惟华主持修建。清代时,有人曾诗赞此塔:“宝塔一层灯一层,灯光直上天光下。一更二更灯初红,照见隔水清芙蓉。十里五里灯尚见,明星隐约疏林中。”

据介绍,1980年以来,高旻寺进行了全面整修,重建禅堂和大雄宝殿等建筑。1983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正式将高旻寺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1990年新建禅堂一座,高18米,呈不等边八面体近圆结构,建筑面积365平方米,外观雄伟,内室宽敞,集古今建筑特色于一炉。高旻寺天中塔也得以在原址上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位于高旻寺内的这座天中塔,高72米,共9层,呈八角形,气势恢宏巍峨。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