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家属胡女士为江苏省人体器官捐献服务管理中心徐州工作小组送去锦旗
6月8日上午,在第七个“中国器官捐献日”来临之际,家住徐州市经开区的胡莺歌为江苏省人体器官捐献服务管理中心(简称省级OPO)徐州工作小组送去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生命延续 大爱无边”,落款为:捐献者全体家属敬赠。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原来,在去年10月初,胡女士的儿子李嘉诚骑电动车时不慎摔倒,头部着地当场昏迷。在历时近三个月的抢救后,李嘉诚被脑损伤质控专家判定为脑死亡,救治希望渺茫。作为家中的独子,其家人得知这一噩耗后悲痛欲绝。思索再三,李嘉诚的父母决定捐献儿子身上的可用器官。
12月29日下午,在江苏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驻徐州工作组与徐州市红十字会的共同见证下,李嘉诚的父母郑重地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下姓名并按下手印,捐献出了儿子的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让三位与他素未谋面的脏器衰竭患者重获新生。胡女士说:“这算是完成他的一个愿望,让其他家庭不要再承受像我们这样的痛苦,也让儿子的生命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23岁小伙意外车祸,抢救3个月被判定脑死亡
器官捐献者李嘉诚生前照片
99年出生的李嘉诚离世时年仅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在妈妈眼中,嘉诚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出事前,李嘉诚刚刚找到一份维修电梯的工作,当时还在实习期的他高兴地跟妈妈说:“我现在实习能拿三千多,再过一个月转正后能拿五千多,等挣了钱我要好好孝敬爸爸妈妈和奶奶,报答你们这么多年对我的付出。”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句诺言竟再也没能实现。
2022年10月1日,正值“十一”国庆假期第一天,李嘉诚提出要骑电动车带外地来的同事到潘安湖游玩,当天9点钟他便早早出了门。上午10点,胡女士忽然接到交警大队打来的电话,告知他儿子出了车祸,正在就近的医院进行救治。胡女士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医生告诉她,李嘉诚因重度颅脑损伤,处于病危状态。
转院后李嘉诚立即被送往ICU进行抢救,经过20多天抢救,他中间清醒过一次,胡女士回忆,当时嘉诚表现得有些害怕,询问自己现在在哪里,胡女士告诉他说:“你现在在医院,爸爸妈妈奶奶都在这陪着你,会一点点好起来的,你一定要坚强!”“当时我还询问了他车祸细节,他说记不清了。我问他出事时有没有其他车辆在场,他说没有。”
在短暂的清醒过后,李嘉诚再次陷入昏迷。住院治疗期间,每天高达6000多元的治疗费这对这个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重担,为了继续治疗,家里卖掉了刚买的新车,好在亲戚朋友在得知消息后都施以援手,后续又通过网络募捐筹集了一部分善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但令人惋惜的是,嘉诚的病情并没有朝着大家预想的方向发展,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医生为他做了四次手术,但他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12月27日,李嘉诚的病情继续恶化,经专家判定为脑死亡,救治希望渺茫。
捐献“所有能用的器官”,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得知这一噩耗家人悲痛不已,作为家中的独子,嘉诚的突然离世让胡女士难以接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就像剜心一样的难受。”看着儿子年轻的面庞,在和丈夫商量后,夫妻俩决定捐献出李嘉诚身上能用的器官。
2022年12月29日下午1点15分,在江苏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驻徐州工作组与徐州市红十字会的共同见证下,李嘉诚的父母郑重地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下姓名并按下手印。因李嘉诚生前视网膜受损,最终,他捐献出了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为三名素未谋面的脏器衰竭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李嘉诚疫情期间做做志愿者服务照片
区里为李嘉诚颁发的证书
“我儿子在生病救治期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世爱心捐助,还有亲戚朋友的无私帮助,所以我想把儿子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回馈社会,让别的家庭不要再承受我们同样的痛苦,让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胡女士称,李嘉诚生前就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大男孩,他特别喜欢小动物,平时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志愿者服务,疫情期间,他主动参与了志愿者防控工作,现在家里还保留了区里给他颁发的证书。朋友对他的评价都是特别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胡女士表示,之前在看到电视中有器官捐献的情节,李嘉诚也曾表示过,如果有机会,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做去帮助别人。“我们这样做也算完成了他的一个愿望,虽然不知道是谁得到了捐赠,但在我们心里,他还活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胡女士说。
完成生命“接力赛”,他们是永不停歇的“摆渡人”
在进行器官捐献手术前,手术室里在场的医务人员进行了术前默哀,为李嘉诚送上了最深的敬意。省级OPO徐州工作小组成员何翔和肖乐乐表示,像胡女士这样愿意主动进行器官捐献的人很少,他们这样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何翔表示,我国每年有30万病人等待器官移植,而每年能实现移植的不到1万人,并且随着每年器官衰竭病人的增加,器官捐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21年4月,江苏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简称省级OPO)正式 成立。
作为一名器官捐献调解员,何翔及其他3名同事每天都奔波在调解的路上。他们的手机始终保持着24小时开机,只要电话那端有需求,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病患家属进行调解沟通。有时即使是深夜,他们也是即刻出发,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器官捐献必须要取得其家人同意,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病人家属都不能接受,特别是在家属悲痛万分时,提出捐献器官会成为他们情绪的发泄口,冷言冷语是常有的事。”何翔表示,和家属沟通是整个器官捐献协调过程中最艰难的环节,但随着近几年的宣传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对这项工作理解并接受,这也为他们的工作减轻了不少负担。
通常,很多预备捐献的病人已发生神经中枢不可逆性脑死亡,为了达到捐献条件,调解员必须时刻守护在病人身边,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何翔说,有时候他们在病床前一待就是三四天时间,忙起来时经常一整个月都回不了家。但何翔表示:“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很多已经被判了死刑的病人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能把他们从‘死神’手中拉回来,这是我们坚持和前进的最大动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赵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