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罡:术业精深,做神经系统健康的“守卫者”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全面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走好医学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医学院校、医院及全体医学人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脑卒中患病总人数超过2800万,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大脑是人体最精密巧妙的器官,密布着无数的神经和血管,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往往伴随着危、急、重等特点。神经外科开展的手术若有丝毫闪失,往往会出现不可预见的后果。

陈罡

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一位脑神经的“守护者”,他“在刀尖上行走”,持续创新,不懈探索,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服务为患者解除“天下第一痛”,用一台台手术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使命,用医者的仁心大爱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他就是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罡。

近日,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微故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陈罡进行面对面访谈,聆听他与时间赛跑书写生命奇迹的故事。陈罡表示,他与团队现在所做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通过临床与研究,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忙碌,但很值得!“苏大附一院立足人才强院、学科兴院,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希望通过临床与研究,发挥神外科愈走愈强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将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希望以神经外科学科建设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健康根基。”陈罡说。

拒绝多家北上广医院的橄榄枝回到家乡,软环境造就硬实力

“我是苏州本地人,我热爱我的家乡,我将用毕生所识所学守护家乡群众生命健康!”2009年夏天,陈罡结束在加拿大多伦多为期一年的公派留学,回国后随即迎来博士毕业,多家北上广多的三甲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面对这些顶级医院抛来的橄榄枝,陈罡婉言谢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整体的资源上来讲,可能北上广会有更好的平台,但因为我自己是苏州人,对家乡有情怀,对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也有了解,很多负重前行的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选择来到这里。”陈罡说。

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9年,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全国神经外科首批硕士和博士授予点,全国第一个使用手术显微镜的单位,全国第一个使用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单位,成立了国内最早的脑神经研究室......科室每年收治病人5000余名,开展手术3500台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2013年,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成功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此步入“国家队”行列。

目前,陈罡担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再到副院长,陈罡在多重角色中不断转换,也寓意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建学科、谋发展路上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陈罡始终以专业和严谨的态度站在临床一线,不断地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全身心扑在临床上主攻脑中风,“细胞治疗”用创新材料挽救濒死的神经细胞

初到工作岗位时,作为一个住院医生,陈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临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脑部手术既复杂又难险,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至少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历练,我在急诊手术和日常手术的训练上花了很多精力,一年一年反复刻苦的训练是必经的过程。”陈罡说。

在科室周岱老师、王中主任和多位资深教授支持培养下,陈罡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神速。2009到2014年的五年时光里,陈罡几乎全身心都扑在临床上,“我们的整个科研团队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产、创新的研究团队,需要在实验室建立脑中风全系列的成熟稳定的模型,这是当时在科研上的一个难点。”

在中国,脑中风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癌症,成为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脑中风发病快,死亡率高,对老百姓造成的经济、社会负担较重,所以我选择了这个疾病作为攻克‘点’。”陈罡介绍,自己主攻的两大板块是脑中风和脑胶质瘤,每年完成的手术量达300余台。

陈罡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脑中风分成三个板块——脑缺血、脑出血以及脑蛛血,就像唐僧带着三个徒弟一样。“脑中风的‘大徒弟’孙悟空是脑缺血,占75%左右,很多人因为动脉硬化、房颤等情况导致中风;‘二徒弟’猪八戒是脑出血,占20%左右,虽然它的发病率并不是太高,但是它占中国所有脑中风病人死亡的一半,脑出血比脑缺血更严重;‘三徒弟’沙和尚是脑部蛛网膜出血,虽然只占比百分之五,但是死亡率往往有百分之50左右。脑中风所包含的三个疾病都是非常严重的情况。”

陈罡团队深入探究脑中风的发病原因,做好基础研究。陈罡介绍,对这三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都不一样,脑缺血以开通血管为主;脑出血,以微创清除血肿;脑部蛛网膜出血以解决血管病,解决出血点动脉瘤的血泡作为治疗的目标和原则。“我们研究的时候,会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时间赛跑,逆转伤害,保护脑部。”陈罡说。

时至今日,虽然已身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罡从未停下追寻的脚步。团队开展细胞治疗的研究。谈及选择细胞治疗的原因,陈罡说:“细胞治疗是一个非常宽的领域。脑出血清除血块后,会有一个大的空腔。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板块叫做脑肿瘤,把脑肿瘤切掉之后,也会剩一个大的空腔,在这个空腔里,我们将一些创新的材料和创新的药物植入到空腔里,希望对整个空腔周围的神经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陈罡团队在世界权威的杂志上发表过细胞治疗相关文章。

探索多项微创手术方式,为患者解除“天下第一痛”

在脑卒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陈罡也在微创技术上不断深入研究。2009年至2019年,陈罡以做复杂手术为主。如今,陈罡将临床工作的重心转为功能性疾病,临床以做特色技术和微创技术为主。“我当下的临床救治重点是用微创的治疗来解决眼睛跳和脸痛的问题。功能性的疾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对于病人来说,效果却非常好,这样我也可以较好地分配行政工作和临床工作的时间。”陈罡说。

如果把疼痛进行分级,三叉神经痛属于最高级别,因此很多人把它称为“天下第一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会觉得脸上有抽痛,痛感由面部内往外窜,如同刀割或电击一般,每次疼痛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分钟,而且会不定时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眼睛跳和脸痛的病人非常多,但很多人都忍着,只做一些很保守的治疗方法,如吃止痛药、打肉毒素。这是一个功能性的疾病,可以用微创技术根治。”陈罡说。

陈罡介绍,三叉神经痛是由于颅内的血管与神经发生“撞车”而发生的,微创手术就是找出直接压迫、接触或推挤、缠绕神经的“肇事”血管。将“发生车祸”的血管和神经有效分离,并在两者间垫上一个“棉片”。手术全程要三个小时,核心步骤垫“棉片”在20分钟左右。

“面神经手术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手术,我们刚开始接触这个技术的时候,‘做面要见面’,‘见面’就是指是见到面神经,但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随着手术量的增长,我们发现‘做面一定不要见面’,因为‘见面’一定会‘伤面’,‘伤面’会引起面神经或听神经的一些功能障碍,没有看到它才能很好的保护它,所以‘做面不要见面’。”陈罡说。

几年后,陈罡团队进一步提出“做面仍需见面”。因为在术中,陈罡团队发现有少部分病人的病根还是在面神经的中部,而不是在面神经的核心区域,所以“做面仍需见面”。

今年3月,有一名外地的消防员找到了陈罡问诊。他的眼睛已持续跳了2年,十分影响执行任务,准备来苏大附一院做手术。“给他做手术时,我发现他的血管是一定要‘见到面’的那一种,因为他的‘肇事’血管藏在面神经里,所以核心步骤的时间较长,大约45分钟。”术后,彻底解决了消防员眼睛跳的问题,他也重新踏上工作岗位。

在成就病人的同时,陈罡也成就了自己。目前,陈罡一年可以做300台微创手术,这个数量在江苏排名第二。

学科发展硕果累累,做实“传帮带”培养医疗骨干

匠心耕耘,采撷硕果。“我每年都会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或者获得一项成果。”陈罡说,医学的学科都是一个传承的过程。1972年,神经外科医生杜子威回到苏州担任苏州医学院的院长,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设备和理念。“在中国第一批的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当中,全国只有五位博导,苏大附一院的神经外科就有两位教授入选。”陈罡说。

在临床工作的同时,陈罡做实“传帮带”,不少学生已经成为了技术过硬的实力派。今年33岁的主治医师徐祥便是其中之一。“我在读研时,陈老师就带着我一直做科研。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年轻大夫的手术操作机会比较少,陈老师会给我们很多操作机会,也会手把手教学,陈老师主要做做颅内的精细操作,像常规的包颅、开颅、关颅都会让我们来做。” 徐祥表示,除常规的临床工作之外,陈罡要求年轻大夫学习血管吻合等技术。陈罡会给学生们制定方案,也给他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去国内其他大型中心进修的机会。“我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山医院进修过三个月。在科研上,陈老师指导我们如何做实验,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陈老师还会利用他的周末时间,组织我们学习解剖视频……”徐祥说。

最近,在陈罡的指导下,徐祥在神外沙龙公众号的“博习神外新青年”栏目发表了《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开颅:从解剖到临床》一文。据介绍,“神外沙龙”公众号由陈罡于2015创建,这是面向全国神经外科同道分享的一个专业平台。“我们要求年轻医生每7到10天递交一个病例,针对这个病例,总结世界上研究的进展,并发表在公众号上,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传统。”陈罡说,目前“博习神外新青年”系列已经做了61期。

“我们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比较严格,也是希望他们能成长得更快。苏州有一个蛇牌学院,年轻医生会定期到那接受内镜、血管吻合、动力系统等培训。比如用钻头慢慢把生鸡蛋的蛋壳全部磨掉,但鸡蛋里面的液体不能流出来,同时要在鸡蛋壳上把医生的名字用钻头磨出来。我们也要求年轻医生把老鼠的血管都分离出来,把直径一两毫米的血管剪断后,再用很细的线接起来,同时要保证血管的通畅。”陈罡说,学科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团队的整体提升将带来不容小觑的力量,推动医学水平的进步。

以神外学科建设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目前,神外科有几个特色板块在华东区做的都挺好,一是深部肿瘤,二是应用搭桥手术解决特别复杂的脑血管病,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有名气。另外,脸痛眼睛跳的手术,不少患者慕名而来,我们医疗小组的手术量已经做到了华东前五的水平,每年我们可以为300名左右的患者解决痛苦。”陈罡说,该类微创手术的患者需求量日益增大,团队在五年内将突破600台。

“我们经常会说,只要有十个苏大附一院的血液科,我们医院的能级就能上来了,神经外科也向血液科学习,希望能做到血液科的学科水准。未来,我想攻克一些比较难的疾病,把科研做得更好,做成高端的战舰,希望我们的成果能够发表在一些世界顶尖期刊上。” 陈罡说。

陈罡说,他与团队现在所做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苏大附一院立足人才强院、学科兴院,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希望通过临床与研究,发挥神外科愈走愈强的技术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将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希望以神经外科学科建设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健康根基。”陈罡豪情满怀地说。

【统筹策划】 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通讯员 周明演 实习生 翁嘉伟 王子涵 胡迪

校对 徐珩

编辑 : 邱妙泉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