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云图
【案例】
4月上旬,某消费者在购物App买了双鞋,因信息错误选择退款,发现少退28元。经查,该购物平台在提交订单页面最下方有《买家须知》,且默认“提交订单即表示同意《买家须知》”。点开《买家须知》,其内容冗长,在“买家取消订单”中有违约金说明:付款成功后30分钟内取消订单的,支付0元;付款成功超过30分钟且在卖家发货前取消订单的,需支付28元。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协议中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应该用更为简洁的文字、更为合理的方式来呈现。
【解读】省消保委介绍,有关格式条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减轻责任,规避经营者应尽义务。2.不合理规避经营风险。3.限制消费者权利。4.网络平台线上不公平格式条款广泛存在。
在6月15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召开的规范网络交易平台“6·18”集中促销行政指导会上,省消保委以“超长预售”为突破口,指出电商平台的系列格式条款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建议经营者应诚信经营,主动制定权利对等、内容完善、条款齐备以及符合交易习惯的制式合同问题;事关双方重要权利义务的款项,应主动示明,并按照消费者要求进行解释或协商。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发建设的全国合同示范文本库近期已正式上线。其中收录各类合同示范文本近500种,各企业可参照文本示范性规定,减少消费纠纷。
热点二:
老年消费问题集中
关键词云图
【案例1】
唐先生年初购买了某健康保健公司的胶囊,共计40320元。商家称可以调节三高、增强免疫力甚至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服用两个多月后,没有任何效果。唐先生要求退款遭绝,投诉至常州市金坛区消费者协会。经工作人员普法及调解,商家同意扣除已使用的保健品后退还结余费用。
【案例2】
2022年5月,南京市民胡女士的父亲在小区楼下的公共电动自行车车棚充电,正常扫了充电桩旁的二维码,进入充电小程序,并支付费用。回家后发现,微信支付上多了两份保险扣费记录。胡女士发现,父亲是被误导买了保险。胡女士反映,点开充电小程序的界面,充电费用的支付按钮在最底层,字小又看不清;而设置在支付按钮上方的保险广告,其绿色的“确认”按键却又大又明显。老人视力不好,很容易将二者搞混。(详见扬子晚报5月13日报道《是充电桩还是“保险贩卖机”?》)
【解读】
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在2022年上半年共收到有关老年消费的投诉1474件。问题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群体判别能力不高,冲动型消费多。2.养老保健消费成纠纷高发区域。3.电视网络购物存在退货难题。舆情信息则主要表现为:聚焦养老诈骗花样繁多;智能产品不适老;老人手机APP误操作消费维权难等。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老年群体属于异质性很强、消费特征很鲜明的群体。建议多方发力,共筑老年消费安全防线。日前,省消保委已在全省开展江苏省老年消费教育系列活动。未来,省消保委系统将进一步畅通绿色维权平台。
热点三
汽车消费存隐患
关键词云图
【案例1】
消费者陈先生于3月7日驾驶某品牌新能源车辆出行,开启了车辆自动辅助驾驶。在高速公路上,为避让右侧车辆的并线行为,消费者踩刹车,希望退出自动辅助驾驶,以人工驾驶方式接管车辆。但车辆没有即时退出辅助驾驶,依然以较高的时速向前。消费者一直轻点刹车,但刹车不仅无效且还有加速行为。同时,方向盘被车辆接管,并时而向左时而向右自动打方向,车辆呈现之字形摆动。自带车载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失控”时间为早上8:42:00-9:42:06。事后,车企方面并未给出有效解释,且某车企线下服务中心的解释与400远程检查口径、消费者自身体验并不吻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案例2】
2月下旬,市民黎先生向扬州市消费者协会投诉称,其儿子在订购了某品牌小型越野车,车价款28.3万元。提车后发现该品牌官网发布召回公告,而自家所购车就在召回之列。黎先生提出异议,在交涉过程中得知,该公司实际交付的车型并非最新款。黎先生要求该汽车销售公司给出合理解释。消协调查发现,商家交付车型确实并非最新款。致函某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了解到,两款车价格差别不大,但新款车的座椅与汽车尾门进行了优化。该销售公司负责人称系员工工作失误所致。经沟通协商达成和解方案:1、公司一次性补偿2万元;2、赠送一定次数或年限的基础保养;3、延期保障因召回所需更换升级的部件。
【解读】
以新能源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汽车消费领域存在着投诉量增长快、维权难度大、消费隐患多与营销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上半年,全省消保系统共受理有关家用汽车投诉6031件。其中,共计受理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投诉505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敏感舆情19621条,舆情信息最高峰值为3月17日382条。
省消保委建议,夯实基础,助力新能源汽车“加速跑”。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平台优势,合作互补,加速充电网络布局,健全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规范。新能源车企首先要高度关注安全性能,强化信息保护工作,全面告知产品情况,合理约定双方权责;其次,积极落实交付义务,自觉履行合同承诺;最后,切实做好售后服务,妥善处理消费投诉。
热点四
医疗美容消费乱象多
【案例】1月17日周女士在苏州某美容公司购买了热玛吉与超声刀项目,购买后发现该公司根本不在热玛吉官方验证机构里,所提供的产品无安全保障。1月18日联系商家退款,但被告知年后才处理。经调解,商家全额退款,消费者表示满意。
【案例】2021年7月4日,在校大学生木同学到一家专业美容店体验18.8元的活动。服务人员多次推荐套餐,在木同学以现金不足和时间安排不方便为由拒绝后,服务人员称可以给木同学做贷款,且不会影响征信。在服务人员多次推销下,木同学的服务项目从18.8元的体验最终变成了5800元的年服务,且产生了5300元的贷款,两年期共需还款7200元。木同学返校后,联系商家退费未果遂向12345热线投诉。南京市消协咨询了相关主管部门、律师,于2022年6月15日联合学校和公安部门共同赴该美容店维权。调查过程中,发现美容店存在诱导在校学生在办理贷款时否认学生身份的行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取消该分期消费贷,退还木同学已还一年的分期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详见紫牛新闻6月24日报道《大学生被美容店“忽悠”背上两年贷款 南京市消协:提高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勿过度消费》)
【解读】以医疗美容为代表的美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已成为新型消费热点。该领域营销乱象多、投诉多、机构执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上半年,省消保委系统共计受理医美有关投诉1118件;关于医疗美容整形相关的舆情信息为21843条。主要反映出医美消费存在以下问题:1.不合规地从事医疗美容治疗。2.医疗产品渠道不明。3.虚假误导宣传多。4.价格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加强监管,整治医美市场乱象。效果和安全始终是医美消费者最关心的实际问题。“颜值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行业自律的效果,机构应全面自查自纠。同时,要以常态化监督破除医美乱象,消保委将继续畅通消费者合法维权渠道,强化联动协作执法。省消保委也将继续做好消费引导。
通讯员 徐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