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在进行自杀干预
救人有三个流程
根据不同程度给风险定级
记者了解到,2018年4月,抖音平台开始利用AI模型来识别用户发布的疑似高风险自杀内容。在2021年底,平台着手组建了一支“救助与关怀团队”。团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识别线索的AI模型、人工研判小组以及外呼干预小组。由这三部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24小时自杀干预应急处置机制。
27岁的张琪,本硕学习的均是心理学专业。今年3月,张琪入职了抖音短视频平台,成了抖音 “救助与关怀团队”中的一名外呼自杀干预专员。
张琪告诉记者,团队会将AI模型识别到的具有自杀风险的内容进行分级。通过对自杀者表现出的负面情绪程度、自杀倾向性等要素来进行分级定位。通常比较严重的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正在实施自杀行为和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还有一些则是用户在平台上有较重负面情绪宣泄的,“对于这种,我们会通过平台来对用户进行关怀,比如给他们发一些充满抚慰话语的站内信,更进一步的还会有一些交互式的心理辅导。”
目前只有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和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能够接到外呼自杀干预专员的电话。“我们大部分接到的是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而不是正在实施自杀的。”张琪说。
张琪的同事在进行自杀干预
干预具有自杀倾向的用户
目前全部劝阻成功
张琪说,曾监测到一个用户在网上发布了密密麻麻的几页遗言,遗言中充满了迷茫和对生活的无力感。
“他是一个从农村考上重点大学的学霸,因为创业失败,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觉得自己没脸见人活不下去了。他之前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父母的骄傲,踏入社会后发现处处碰壁,这次的失败让他觉得给父母丢人了。”张琪回忆,在拨通电话时,该名男子已经写完遗书上传到平台,正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自杀方式。
“当时我对他说,您对父母的期待是什么呢?或许您会说只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他们最希望的是我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其他都是次要的。”张琪表示,从遗书内容看,这名用户很明显是平时对自己要求过高,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敢直面失败。在确认用户的心理后,张琪从用户的痛点出发循循善诱,配合警方找到了该名用户。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她曾劝说过一位站在22楼阳台边上的孕妇,“她告诉我说,自己远嫁到这,在这里没有亲人和朋友,怀孕之后丈夫也不太理解她,并和女主播有一些暧昧,她就觉得生活没什么希望想要自杀。”从未怀过孕的张琪从孕妇的角度为用户考虑,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沟通,将其从阳台劝回客厅沙发。
张琪的同事在进行自杀干预
从张琪3月入职到现在,她也接收过非真实自杀的线索,“有50%的情况,拨通电话过去用户其实是没有自杀想法的。”每每接到这种电话,张琪不但不会因此生气,反而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们也曾有过打不通用户电话的情况,但他们会竭尽全力为警方提供有效信息,“根据警方的反馈,他们基本上都能在线下把这些用户成功救助下来。”
目前张琪已经外呼过七十多起平台用户的自杀行为,在这七十多起里没有因劝阻失败而导致用户自杀的情况发生,这让张琪深感自豪。“包括家人也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面对电话另一端的用户,张琪总能一次次地帮助他们寻找到对世界的留恋以及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和生命的价值。
他们团队也曾遇到过AI模型识别到了用户在平台发布的自杀风险内容,也联系到了当地警方,在用户电话一直拨不通的情况下,因时间差原因未能及时救下的案例,“用户在发布自杀相关的视频时,已经开始自杀行为了,比如一名用户发布一个站在桥边即将跳江的视频,这个时候他可能准备往下跳了,当我们监测到并通知公安机关后,等警方找到这名用户时,他可能已经接近死亡状态了,医院没有抢救过来,对此我们也很遗憾。”一位抖音自杀应急处置专家表示。
负面情绪要学会自我疏解
希望网友多一些善意
人在具有严重负面情绪的时候,如何防范自己产生自杀倾向?张琪建议,“首先要考虑自杀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因为有时候人的思想在那时会变得狭隘,这个时候也要多想想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其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自己经受苦难和挫折的意义,判断这些经历是否能够帮助自己积累经验,或是能否让自己懂得更多,比如能更珍惜和家人的相处。”
同时张琪也建议多关注身边常常有严重负面情绪的人,“要看他有没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如果他已经开始跟你交代后事,比如说照顾家里的狗,把一些账户的密码交代给你之类的,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最好是随时有人能陪着他,多跟他聊天,告诉他如果这件事情没发生,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给他一些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
很多网友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自杀,应该是悄无声息的,而不是临终之前还会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将要自杀的动态。这种观点其实也与现在整体的网络环境有关,“稍微负面一些的评论,就会将他们彻底吞噬。”
张琪解释到,人在想要自杀的时候,情绪波动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是不会对身边人说的,但人的情绪总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宣泄出口。“因为决定自杀在他们看来就像生老病死一样,其实算是自己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这种情况下人总会想要向外界宣告点什么,或是留下一些痕迹,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和陌生人产生一种连结,希望有更多人认同他们的遭遇。”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社交媒体分享自杀动态也许是他们对世界仅存的最后一丝期待,“如果说这个时候能有网友给他们留一条暖心的评论,或是像我们一样拨通电话去抚慰他们,在当下的那一刻他们就会觉得,这就是让他们继续留在这世上的最好理由。”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徐韶达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视频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编辑 : 张冰晶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