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citywalk美丽吴江 | 第八集 昆曲吴江派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昆曲无他,得一字“美”,宛若孕育它的江南水乡,浸润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昆曲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满的江南风情。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其名作《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汤显祖是“临川派”的核心人物。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朝,有个与临川派齐名的吴江派,它的核心人物是沈璟。

戏曲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汤沈之争”,说的就是这两大派,他们曾在戏曲主张上大相径庭,由此引发了一场文采与格律的争论。

如今,昆曲吴江派以及沈璟还有故事在继续流传吗?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沈璟故居就在吴江的垂虹桥畔。

谈沈璟其人,当年,沈璟等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

吴江曲家的成就吸引了附近的其他曲家,在昆曲发展史上形成以沈璟为核心的曲家群落,史称昆曲“吴江派”,不断完善“本色论”和“格律论”,他的出现拯救昆曲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又影响了后继的苏州派,共同推动了昆曲的繁荣和大发展,故历史上认为昆曲“中兴于吴江”。

如今很多年轻昆曲人活跃在社交平台上,昆曲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吴江也不例外,鲈乡琴社等经常推出资深老师教授昆曲、排曲练习,以及各类主题的雅集活动,进行着大量的传承工作,很多年轻人从这里爱上了昆曲。

而让孩童一代爱上昆曲,当然要从昆曲创作出发。吴江开弦弓村的洪福木偶昆剧团所创作的昆曲提线木偶剧,是一种以木偶来表演昆曲的独特戏剧形式,是对昆曲艺术的延伸与发展。

其负责人说,今年刚刚启动了新的创排计划——昆曲木偶剧《武松打虎》,“我们经常在学校开展昆曲传承,选择剧目时,想到了吴江的昆曲大家沈璟所著的《义侠记》,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更为学生所知,所以列入了计划。”

吴江派曲家以其理论与创作实践竭力引导与鼓动昆曲从“小众戏剧”变为“大众艺术”,实现了昆曲雅俗共赏的新的“吴门风范”,吴江曲家的很多传统剧目在现今仍不断被复排,并被更多的年轻人喜爱。

明代曲家王骥德对此有精辟的概括:斤斤返古,力障狂澜,中兴之功,良不可没!

监制 王文坚 戴丹

策划 庾康 顾浩

统筹 李明川 张娴秋 杨恒国

编导 冯秋红 孔小平

剧本 孔小平

主持人 李雪琪

拍摄 陈金刚 朱信智

剪辑 曾宏亮

出品

吴江区委宣传部

扬子晚报

新华日报创意中心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