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数字化时代,读书、看电影也数字化了?网上,短视频博主可以帮助你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让你5分钟读完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世界名著。类似快餐式的阅读和浏览为何会让有的网友感到很香,在快节奏网络时代,这是重新诠释“二创”激活经典还是在“毁”经典?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无须一律拒绝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短视频催生的3分钟电影解说正在充斥网络,主角永远都是“小帅”和“小美”,内容基本都是快节奏解说配以画面来“剧透”。更有大量的博主带你5分钟、10分钟就读完一本经典文学名著。
有人担心“小帅和小美”们会毁掉电影,但是这种短视频让网友只要花两三分钟去粗略了解一部作品,有兴趣再进行深入阅看,何尝不是节省时间的一种做法。而且高质量的解说博主也是存在的,他们会带你一起了解小众、冷门的文学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创作者加入其中,也促使了解说的质量越来越高。
不希望“小帅和小美”破坏电影价值的人,应该反对的是粗制滥造或者是为博取流量而曲解、误读经典的行为,或通过贬低他人的阅看方式来提升自我优越感的行为。真正的电影爱好者会提高叙事能力、表达技巧等,来让更多的人接受安利,感受电影的魅力。
再者说,许多电影、经典文学通篇的表达是复杂、艺术的,大多数的解说是简单、通俗易懂的,二者结合也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说到底,3分钟的“电子榨菜”其实无非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的一种碎片化阅读,可能也就是餐桌上、入睡前的消遣,只要故事情节并无出入,没有涉及版权问题,那么就无须一律拒绝。评论员 徐悦
能被几分钟速看取代的必不是“经典”
数字时代的几分钟速看产品,难道不是非数字时代文字导读、剧情描述的迭代升级版吗?报纸上有过本地电视剧的分集介绍,读者看了之后难道会觉得电视剧被毁了?当然,你可以说以前只是文字,现在连画面都有了。
且不说一部电视剧、电影或者一本书吸引人看的不仅仅是剧情走向,无法被几分钟速看取代,就算有些观众、读者不关注其他方面、只专注在剧情上,而那些让观众几分钟速看就能概括掉内容、然后失去兴趣的作品,只能说要么质量堪忧,要么不对口味。作品和读者、观众之间也讲究缘分,即便是所谓“经典”,也不是所有人都爱。 评论员 徐小梦
把类似短视频作为深度阅读的“推荐单”
做饭时听书,吃饭时找好“电子榨菜”,看视频时两倍速......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眼观手快,成了很多现代人的日常。如今,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也两三分钟“短视频”化了。这样的视频套路也极其类似:主角的名字不是小帅就是小美,利用吸睛的标题博取第一点击率,每个小片段结尾留下悬疑吸引人看下一个。这样“短、平、快”的内容输出方式能快速吊起人的胃口,但长久“食用”真的好吗?一本书可能凝结作者一生的心血而成,一部电影可能要筹备七八年才能面世,几分钟的“快餐式”浏览,很难看到一部经典的全貌和深度。而一本好书、好电影,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经得起反复看、仔细啃,更需要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和营养。
在数字化、碎片化阅读中,人们倾向于更快地获取资讯。即使不主动获取,大数据也难免会推荐。那么,如果我们能把富有吸引力的短视频推荐作为自己深度阅读的一种资讯渠道,或许是一个好的应对策略。
此外,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对影视作品进行片段化的切割、拼剪,可能会涉及版权问题。如何进行规范,更好地保护原创作者,也是未来值得商榷的问题。评论员 王梦航
“电子榨菜”能带来快感,未必带来快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今“电子榨菜”已经成为很多网友不可缺少的需求。类似短视频的涌现,无疑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只有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才能让几分钟的视频浓缩一部电影、一本名著剧情,并让普通的网友、UP主、博主也拥有了“解读”经典的技术手段,从而在各大平台上大行其道。如此来看,这或许不失为一种经典的大众化传播过程。
但正如亲身沉醉于大自然聆听鸟语、轻嗅花香,必定能获得观看风景片所不能获取的愉悦感,用5分钟来速看一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内容提纲,获得的确实只是一些无法拼凑起来的“碎片”。虽然绝大多数电影、小说确实也是一个故事,但是抽离了具体艺术表现手法、表现细节和氛围之后,从综合艺术立马变为扁平化的故事梗概,这种几分钟的短视频,都称不上原版作品的复刻,因为只有“形”而失去了“神”。
几分钟的速读和速看,只能体验无法沉浸,电子榨菜能带来几分钟“剧透”的快感,但不能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即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例如从经典名著里可以汲取到的精神营养和力量,比如一部优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情感价值和艺术魅力。类似电子榨菜偶尔浅尝辄止可以,如果长期“食用”一定会带来很多遗憾。 评论员 薛蓓
主持人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徐悦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