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旅客正在罗湖口岸过关。李志华 摄
罗湖站全面升级
新面貌迎跨境乘客
罗湖管制站的通道仍分为三类——香港市民、访港旅客和职员通道,站内贴满指示及横额,如“罗湖站以新面貌,服务跨境乘客”“罗湖站到金钟只需要44分钟”,向市民展示罗湖站在这三年间的“成长”。
事实上,跨境旅客除了可从罗湖站搭乘东铁线直达香港岛,极大提升出行便利度之外,车站的全面升级同样将增强乘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
港铁公司过境铁路总管张志强2月3日介绍车站的升级工程,包括翻新了站内洗手间,亦完善了店铺设施。入境大堂经重新设计后,将天花板及楼梯重新装修外,亦将卖票位置及等候区向右移,令大堂更有序及有更多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罗湖站还引入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方便跨境旅客乘车。
张志强表示,罗湖管制站重开后,开放时间与疫情前一样,为早上6时半至午夜12时。为配合罗湖管制站的开放,来往上水站至罗湖站及落马洲站的列车,也将按疫情前模式行驶,即三趟列车中,将有两班前往罗湖站,一班前往落马洲站。前往罗湖列车将维持4至8分钟一班,前往落马洲列车将约12分钟一班。
他提到,由于1月落马洲站恢复服务,东铁线列车班次已加密,随着罗湖站重开,东铁线列车班次将大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港铁将会紧密监察情况并作出调整。
时隔3年,罗湖口岸重开。李志华 摄
旅游业界赴内地觅合作
对香港吸引力充满信心
“跟内地全面‘通关’,是旅游业乃至全港市民共同期盼已久的,对香港经济、民生各方面都非常重要,对旅游业更加是意义重大。”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柏良对记者表示,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旅游市场,几年前随着高铁香港段通车、港珠澳大桥启用,原本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蓝图已然清晰:香港作为大湾区出入境旅游的窗口城市,为大湾区内地城市引入海外旅客,也为内地旅客提供出境游的中转站,这一愿景被业界投注了许多希望。然而一切因疫情戛然而止,停顿至今。
而自年初两地“通关”的利好消息传来,香港旅游业界早已摩拳擦掌地开展准备工作。据姚柏良所知,不少业界人士已趁春节假期前往内地积极拓展业务,包括了解景点配套、餐饮配套、酒店配套等,也与内地旅行社及相关机构重新建立合作关系,希望在全面“通关”后尽快恢复业务。
姚柏良对于香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仍充满信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3年,香港有不少新地标、新景点落成,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等世界级博物馆,另一方面也是在疫情下受初入境限制,旅游业着力发展本地深度游,“挖掘了很多香港的好山好水”。姚柏良相信,这些对于吸引不同爱好的旅客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过,他也坦言,旅游业始终冰封3年,现在刚刚起步,业界面对人手、资金压力,以及重新整合资源和建立合作网络等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时间重整旗鼓。他也期望特区政府能够积极提出支援措施,帮助业界在复苏的初步阶段,行得更好、更稳。
除了对旅游行业,“通关”对于学界的交流同样意义非凡。“‘通关’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是各项交流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很多老师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有很多研究计划和合作,需要频繁地前往内地;我们跟内地多所院校也有合作。我们非常开心全面‘通关’。”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一个最实际的例子,就是去年6月正式设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学校最初的规划里,广州校区与香港校区将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包括授课的师资、跨校区交流学习等,这一切若无“通关”作为前提,可谓举步维艰。
过去三年,许多论坛、研讨会或延期或无奈转为线上进行,“但线上交流始终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局限性在研究领域的交流更为凸显,据郭毅可所知,香港工程科学院原计划举行大湾区发展峰会,邀请各间大学校长、企业家,但因疫情搁置一年多,终于将在2月20日在香港举行。
在郭毅可看来,这便是一个极利好的讯号,学界的研讨交流、项目合作,都逐渐由困顿不前里重新寻回往日的方向。
编辑 : 顾冬梅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