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繁星 | 寻找蒋士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夏日余晖中,拜谒过辛弃疾后,我提出来要去瞻仰蒋士铨的墓。

经一再探问,原来,蒋士铨的坟茔就在辛弃疾墓地往东的一座山中。铅山永平镇的朋友找到一位名叫叶细金的村主任,他说,我在村口等你们过来,带你们上山。

真是大喜过望。不长时间,在文家桥村口,我们一行人就与叶先生会合。他骑着电动车,我们紧随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曲折行走,靠叶先生不断用手中的棍棒拨开阻挡的枝草藤蔓来引路,我们终于到了一座桥前。这座桥,是单孔跨度很大的桥,桥有护栏,大理石的,上面还刻有各种图案,说它宛若山间彩虹,并非夸张。过了此桥,再沿山坡往东,也就几步之遥,叶先生停下来说,到了,这就是蒋士铨的墓。

蒋墓占地面积约十几平方米,周围浓荫蔽日,杂草繁茂,石龛、栏杆、望板虽然残破,却大体尚好。龛是歇山顶,题额“气节文章”,清晰宛然,楹联“庐埠叩苏公八壬偈子一转语,山阴同陆翁九千吟中万首诗”,已不大好辨认了。坟茔左手,有一标示牌,说明这是蒋士铨墓,是江西省政府在1959年所立。他与辛弃疾的坟茔,能够躲过十年风雨,得以留存至今,真是不大容易呢。

简单来说说蒋士铨其人。蒋士铨到了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担心他在老家关门读书,难免为平常儿,他日为文,亦不免书生态,便将儿子缚于马背,随父亲历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让他目睹崤函、雁门的壮丽,历览太行、王屋之胜景。

蒋士铨22岁中举后应邀担任《南昌县志》总纂,有所积蓄。28岁时,蒋士铨在南昌东街水口巷买下一所住宅,名之为“藏园”。1757年,33岁的蒋士铨终于得中进士,此后是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等,却自感升迁无望,他在1764年毅然辞官南归,定居南京。

蒋士铨选择南京定居,个中原因,一说铅山“本无田里可躬耕”,再者他所敬仰的诗人袁枚住在金陵。但是,蒋士铨在南京与袁枚相聚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蒋士铨后来去浙江六载,又到扬州有年,直到他母亲去世,他扶柩归里。离开官场的十年,蒋士铨教书育人之余,创作丰收,不仅写了大量诗歌,还创作完成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重要的剧目。

蒋士铨关注历史人物,他对史可法相当推崇,曾经为其写诗: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生无君相兴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他也曾讴歌姑苏的明末五义士,你看他的《五人墓》:断

首犹能作鬼雄,精灵白日走悲风。要离碧血专诸骨,义士相望恨略同。

据叶细金先生说,他自小就在这一带山坡上打柴、玩耍,蒋士铨墓前这座桥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是永平铜矿的建矿初期。在那个年代,能够专门修建这一状如彩虹的拱桥,就为一个古代文人,令人唏嘘感叹。

作者:王振羽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摄影:王振羽

编辑 : 华明玥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