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今年中秋节上门慰问烈士父母时,你对李华烈士父亲说,你帮我扎的大风筝,真漂亮,我要用汽车拉到海边上去放飞;你还对我们说,明年参战40年,一起重返战场,到老山去看看。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1月4日,杀敌立功的英雄、替牺牲战友尽孝的好人李铭遗体告别仪式在如东县殡仪馆举行,李铭的生前战友、烈士亲人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送英雄最后一程。当生前战友陈荣哽咽着介绍李铭生平时,灵堂内一片哭泣声。
“杀敌立功负重伤血染‘硬六连’战旗, 身残志坚行善举再展‘猛虎团’威名。”灵堂两则悬挂着闻名全军的原“硬骨头六连”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军一师副政委范洪庆撰写的一副挽联,生动再现了李铭短暂一生的辉煌。李铭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2日0时不幸逝世,年仅58岁。
三级伤残军人、二等功臣、枪林弹雨中火线入党,“中国好人”群体如东籍老山战友群体的骨干成员,这是李铭的光环,更是他献身国防、待战友亲如兄弟深情付出的回馈。
李铭,1965年7月出生于如东县长沙镇黄海村,1982年10月参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军一师一团三机连战士,1984年7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盘龙江,奔赴云南老山参加保卫边疆的战斗,1984年12月火线入党。
在青少年时代,李铭的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的红色种子,立志参军报国。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李铭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向连队党支部请战,守最危险的阵地,挑最重的战斗任务。当告别人间天堂杭州,来到祖国边陲,为了尽快适应环境极为恶劣的山岳丛林作战,李铭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苦练杀敌本领,重机枪射击比武,勇夺全团冠军。一团在延安保卫战中屡建奇功,被西北野战军授予“猛虎团”称号。闻名全军的“硬骨头六连”以敢打硬仗恶仗著称,当得知“硬骨头六连”需要武艺高强的重机枪手,李铭积极报名,抢到了最危险的任务。上了硝烟弥漫、弹雨横飞的战场,李铭成为英雄连队的一名战斗员,蹲在潮湿的猫耳洞里,坚守前沿阵地。他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不怕牺牲,担任最艰巨、最危险的战斗任务,克敌制胜。
丰碑树南疆,热血染老山。1985年3月8日,“硬骨头六连”奉命收复小尖山,李铭坚守在无名三号高地上,担任火力支援任务。当他发现敌军利用有利地形和火力压制十六勇士冲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架起重机枪,摧毁敌军火力点,为赢得战斗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可他的头额和左眼被弹片击中,虽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终身残疾,直到逝世前一直受到伤痛的折磨。战后,一团被昆明军区唯一授予一等功臣团称号,“硬骨头六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
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回到地方,妻子下岗失业的考题又摆在李铭的面前。他的妻子作为重残军人的家属由政府安排工作,后来企业改制分流下岗。李铭作为国家功臣,居功不傲,身残志弥坚,没有向政府伸手,而是自食其力,当过汽修工、干过保险,最终与妻子一起,经销农机配件,吃尽千辛万苦,尝遍酸甜苦辣,起草贪黑奋斗致富。
大爱无疆,善德永存。在一团,与李铭一起参军入伍的13名战友为国捐躯。凯旋后,李铭加入替牺牲战友尽孝的行列,年年自发为关爱烈士父母基金捐款。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他放弃店里生意,与战友一起挨家挨户登门慰问烈士父母亲,送去人间最温馨的关爱。让烈士父母安居,他与战友一起装修。每逢烈士父母亲生日,他一道去祝寿,忙里忙外。如东籍老山战友群体荣登“中国好人榜”,他贡献了毕生力量。替烈士尽孝,一直默默坚守,李铭用近39年光阴完成生命的重托,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通讯员 杨新明 张仁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