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
《江河之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苏州蓝白红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亚平担任总编剧、总导演,高伟光、陈数、袁文康、吕晓霖、代斯等主演,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爱奇艺、腾讯视频热播。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法官的职场奋斗,是剧中聚焦的主线——剧中塑造了罗远、耿念、林海岚等一批个性鲜明、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演员高伟光在剧中饰演罗远,他不仅是一名充满理想、勇敢乐观的法官,更是新成立的环境资源法庭主心骨。采访中,高伟光告诉记者,“罗远这个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呈现的内容也非常深刻,剧中呈现的案件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其中涉及的污染程度和赔款数额让人触目惊心”。
《江河之上》精选二十多个重大案例,其中涉及法律专家智斗官僚官员、公益组织死磕化工巨头、小人物起诉大集团、中国环保卫士对垒外国污染者等精彩情节。光是听这些案件的描述,就能让人感觉到环境资源保护的艰难,因为,“江河之上是人民,江河之上是生命,江河之上更是未来。”
高伟光说,身为一名法官,要做的不是生搬硬套法条,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做出既遵循法律又不外乎人情的判决,比如剧中盗伐林木案等案件对被告人的判决就合法合情合理,罗远那一句“不是为了判而判”的台词同样振聋发聩。演员吕晓霖饰演刑庭法官林海岚,在剧中被当事人跟踪,这居然是“每一名法官都有过”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法官这个职业的艰辛。
剧组在政法一线、环保一线做了长时间的采访、调研。“在江苏,长江、大运河、太湖、东海等地方都有我们的足迹,跑法院、见法官、看案例、听人物故事。”总导演、总编剧周亚平表示,“我对当下感兴趣,对现实感兴趣。不玩虚的、假的,不做自己不相信的。每做一分事,都希望文明进步一点点。”
“懂环保的法官”这样诞生
记者了解到,全剧17个案例背后均有真实案例,大多由江苏法院审理。不仅有环境资源审判法官担当剧本创作“顾问”,创作团队的灵感来源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编著的《中国环境司法改革之江苏实践》,体现了江苏法院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剧中七星县环资法庭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有江苏南京环资法庭的影子。剧中苏卓律师在提起第一起公益诉讼时对耿念法官说,“你是不懂环保的法官”。实际上,许多法院在环保(资)庭成立之前,环境资源类案件是分散在各个庭室办理,很多法官在整个司法生涯中只办理过一两件或根本没办过环境资源案件,这样的大背景导致很难培养出“懂环保的法官”。面临这样的形势,环资审判“专门化”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2019年6月28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南京环境资源法庭正式挂牌,构建起以跨行政区划审判机构为基础、相对独立的江苏环境资源审判“9+1”体系。自成立以来,法庭已审结2400余件案件,其中有2篇案例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数据库。
在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同时,该法庭不忘“柔性”普法——在法庭推动下,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首个珍稀植物司法保护基地、首个植物种质资源司法保护基地等在南京分别建立,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环资审判庭庭长马杰认为,剧中的改革线剧情是整部剧的主线之一,叙述了环资审判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改革发展历程,反映了人民法院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创新,砥砺前行,积极开展环资审判司法改革的生动实践。剧中江石化工厂爆炸案教训惨重,推进环境司法改革迫在眉睫。经省高院研究决定,在七星县人民法院成立环保庭,专门负责审理环资案件,一年后又在大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环资庭,此后为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进一步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深入开展审判机制改革。马杰认为,这正是现实中人民法院环境司法改革的生动写照。
该剧总导演周亚平(左二)创作期间携主创团队在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工作现场采风。
不少案例取材南京环境资源法庭
江苏法院办理的案例成了电视剧创作丰富的素材。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伟记忆犹新,剧中金盟水务公司污染环境案的原型某水务公司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是自己进入环境资源审判战线承办的第一起案件。该案依法对涉案企业判处罚金5000万元,并组织多轮调解,达成4.7亿元的民事赔偿调解协议。历时三年多的监督执行,该案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现金部分2.37亿元全部履行到位,替代性修复部分投入资金也已超过协议约定的2.33亿元。高伟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在环境司法改革大潮中承担环境资源案件审理和环境司法机制探路的重要使命,倍感光荣和振奋。
不止于此,剧中以海阿平为首的非法捕捞队,长期在“碧湖”区域捕捞鳗鱼苗并出售谋利,这种使用“绝户网”酷渔滥捕的行为最终受到严厉惩治。该案的原型,就是南京环境资源法庭成立后审理的第一起案件——“特大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公益诉讼案”。该判决是全国首例判令从捕捞、收购到贩卖长江鳗鱼苗“全链条”承担生态破坏赔偿责任的案件。
该案合议庭成员之一、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姜立表示,《江河之上》这部剧完整全面地呈现了我国环资审判司法改革十多年来走过的不凡历程,塑造出一批优秀执着、奋发进取、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环资法官形象。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既欣慰又感慨。
姜立认为,虽然环资审判已走过十多年历程,但在其他审判领域面前,依然是个新领域,依然有大量未知的问题需要环资法官们去探究去创新解决。首先是理念上的创新,环资审判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复受损的环境,环资法官判决的作出仅是行百里半九十,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应当树立的理念。其次是规则的创新,归责原则的确立,公益与私益在赔偿责任确定上是否存在不同,对鉴定意见、评估报告的能动审查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没有先例的基础上探索前行。再次是机制的创新,环资机制改革离不开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大胆创新,争取支持,才能让机制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