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兰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它们为何都被称为“兰”呢?
据程杰教授考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现存史料中兰科兰属的兰花第一次出现。之后,四川成都、宜宾,湖南澧县、荆州,江西高安、安徽歙县、河南洛阳等地相继出现石蝉、幽兰、紫兰等新型花卉,人们纷纷引种。宋人周师厚、苏辙、吕大防、黄庭坚等人在诗文作品中陆续记载和吟咏,提升了这种植物的知名度。
程杰教授认为,从他们的诗文中看,当时的兰花,分别有“石蝉、玉蝉、兰、蕙、幽兰、紫兰、黄兰等名称”,“而以‘兰’为名相对集中出现的时间是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初年的二十多年间”。
秋兰图 南宋·郑思肖 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当时,随着人们生活习性乃至习俗的改变,传统兰草“佩兰”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场景,不再是人们熟悉的植物。屈原盛赞的“兰”“幽兰”,所指的是什么植物,也不再清晰。楚国核心地区湖南澧县一带的人们熟悉屈原和《楚辞》作品,带有独特香气的新型花卉兰花的出现,让他们直接想到屈原笔下的”兰“,因此便将这种花卉直接袭用“兰”名。自此,“兰”在传统文化中,从实用香草的形象便转换成为观赏花卉,而传统香草“佩兰”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也被新型花卉兰花完全继承了下来。
此后,兰花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成为文人墨客们争相赞美的对象,“迅速成为与梅菊、松竹齐名比肩的君子‘比德’之象和盛得人们推重爱尚的传统名花”。臧磊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