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2岁的退休教师董阿姨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听力危机。周一清晨,她在小区花园照料花草时突感左耳闷堵、耳鸣如蝉鸣,误以为疲劳所致未及时就医。次日症状加剧,连邻居打招呼的声音都听不清了,董阿姨紧急前往东部战区空军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被确诊为"突发性耳聋"(俗称"耳中风")。经规范治疗,其听力已恢复正常。这可让阿姨开心极了,连声感叹:“耳朵有问题还是得赶紧找医生看,可不能耽误了”。
俗称的“耳中风”到底是什么?接诊医师李政介绍,突发性耳聋属耳鼻喉科急症,表现为72小时内单侧耳听力骤降(连续三个频率听力损失超20分贝),好发于50-60岁人群,近年呈年轻化趋势。发病前多无先兆,少数患者则先有轻度感冒、疲劳或情绪激动等情况。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不明,很多致病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发性聋,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以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发病72小时内是治疗的最佳窗口,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李政强调,突发性耳聋做到 “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听力健康。
听力图-治疗前左耳听力下降
突发性耳聋怎么预防?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使内耳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保持正常,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
2、适度运动:每周适量有氧运动,也可适当搭配一些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内耳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3、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C、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功能。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因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问题影响内耳血液循环。
4、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积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防止因这些疾病引发内耳血管病变,导致突发性耳聋。
听力图-治疗后听力恢复正常
5、预防耳部感染:注意耳部卫生,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掏耳,防止损伤耳道引发感染。在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降低因感染引发突发性耳聋的风险。
6、减少噪音暴露: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中,如果无法避免,应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具。同时,使用耳机时应选择舒适、质量好的产品,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间,一般音量不超过 60%,连续使用不超过 1 小时。
7、调节情绪: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增加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几率。
8、谨慎用药:在使用药物时,尤其是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某些抗肿瘤药物等,应严格遵循医嘱。
9、避免头部外伤:在进行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要做好防护,避免头部受伤波及耳部,导致耳部结构受损引发突发性耳聋。
耳鼻喉科李政医生提醒: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程度与发病后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当耳部出现"闭塞感+突发听力下降+耳鸣三联征"时,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神经损伤。
通讯员 许静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金震寰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