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子晚报“强国复兴有我 跟着村(社区)书记看变化”融媒体报道组来到了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跟随天平村党委书记钱建华深度探访,倾听美丽乡村背后的发展故事,探寻经济强村的成功路径。
以党建引领的如椽之笔擘画产业兴旺新蓝图
天平村位于千年古镇木渎的中心区域,前拥秀绝冠江南的灵岩风光,后临烟岚十里光的天平胜景,是2003年由天灵、天平、新华三村合并而来,村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24个自然村,现有本村常住人口5800人,外来人口近2万人,全村设1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314名。
天平村以党建引领作为提升组织带动力、产业驱动力、村庄吸引力、干群凝聚力的根本路径,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党建+好队伍”、“党建+好产业”、“党建+好服务”、“党建+好生态”、“党建+好乡风”为引领的“五好”党建工作路径,在切实建强基层队伍、提升服务水平、净化乡风民风、建设美丽家园上,持续推动全村党员干部争先进位,加快形成天平村风清气正、崇严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记者在天平村党建馆看到,“天平印象”照片墙上贴着6组今昔对比照片,生动展示了天平村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巨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平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打造的。”钱书记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整治和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对天平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介绍。
天平村2003年产业规模5万平方米,2013年发展成35万平方米,2020年,全村有三产和二产用房50万平方米。2003年天平村村级稳定收入1483万元,2008年达2740万元,2018年突破1亿元,2020年达12988万元。2003年起,天平村注重发展惠民思想,村级累计福利从300万持续增长到2020年3991万元。
近年来,天平村在不断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抓手,着力在集体经济创新、“三资”管理规范、拓宽增收渠道、收益反哺惠民上下功夫,坚持增加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天平村持续做强“好风景”下的“新经济”,楼宇经济、文旅融合、商业载体、工业厂房、文化创意等联结发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赋能,切实增强集体资产发展活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村民持续增收。2021年实现村级稳定收入1.29亿元,村级总资产10亿元。
以美丽乡村的写意之笔描绘生态宜居新典范
最近,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天平山的红枫开始换起红妆,层层叠叠、五彩斑斓,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摇曳生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赏。走进天平村,阡陌交通,屋舍俨然,小桥流水人家,乡间闲趣写意,一幅美丽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天平村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楼宇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十分注重维系村庄旧有肌理、保护传统风貌,并着力从加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升村庄建设管理水平、完善村庄管护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将村庄建设与山水、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不断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持之以恒地实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的有机统一,打造出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天平村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创建目标,按照“全域推进、长效管护、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从突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加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持之以恒实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的有机统一,全力构建生态美、村庄美、环境美、庭院美、居室美的“五美乡村”新格局。
“我们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持续做好‘建’的文章。”钱建华介绍,天平村坚持在短板弱项上做“减法”,在系统布局上做“乘法”,重“面子”更重“里子”,累计投入2500万创建美丽村庄,精心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工程。今年以来,村庄主路景观全面升级,大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三线入地、天然气入户、增设停车场、充电桩等一批实事项目扎实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生态宜居为目的,持续做好“整”的文章。天平村坚持以家庭文明积分制度为抓手,重点按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细则要求,认真查摆问题,狠抓整改落实,上半年累计整理线路2000米、清理杂物垃圾142车、建筑垃圾55车,安装完善垃圾分类亭配套设施;持续推进村庄“小区化”管理模式,首批5个自然村6月上线启动,全村人居环境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稳步迈进。
以忧乐精神的人文之笔涵养乡风文明新气象
1000多年前,范仲淹留下的一缕墨香早已成为天平村最厚重的人文底色,秉承“人文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天平村对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创建村进行高起点、高品位、高规格的开发策划与编制规划,依托范仲淹故居与乡土故事打造文化特色,在明确创建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每个村的特色个性化打造主题景观,赋予美丽乡村更加多元的内涵品质,呈现出极具天平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乡土文化品牌和党建宣传品牌,不断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形、实、魂”深度融合。
“天平村如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仅依靠的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还有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钱建华介绍,天平村始终秉承范仲淹“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忧乐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先贤范仲淹“忧乐天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精神的指引下,天平村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着力提升本村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村民收入,带领全村人民走出了一条公平幸福、和谐太平的特色小康之路。
“村民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要跟着充实起来。”天平村不仅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补的方式与“范研会”合作,进一步把范仲淹精神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新潮流,还通过设立王森特色文化街区、姑苏印象文化村、后乐书院等来满足村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以文化服务活动助推乡村振兴,让村民收获扎实的幸福感。
天平村推行“文明储蓄银行”积分制管理方式,建立以“家园建设、环境建设、家庭建设、文明建设、民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赋分标准,对日常行为与德行信息进行量化并计入积分存折,积分到季度末可兑换相应物品,并将文明积分作为开展评先评优、星级文明户、最美系列、道德模范等活动的重要参考,培育文明乡风,共建五福天平。
今年5月,天平村与苏州市“三会”共同成立天平村强村富民基金,用于资助天平村村民的安老、助残、救孤、济困,包括医疗、求学、困难救助或遭遇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的临时性资助,积极开展精准帮扶,为乡村振兴共画同心圆。
以一核一网的破题之笔书写治理有效新答卷
天平村“先锋枢纽”阵地建设以文正驿站为试点,坚持将党建与网格化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组织、队伍、资源、制度聚集到网格上,进一步解决网格“微型”治理能力与日益加重的治理任务不匹配的问题,初步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天平村以“木渎镇社会管理网格化建设”为抓手,建立“1+3+N”模式,即以天平村为核心,梳理整合三个社区和其他N个条线相关工作,形成“上面一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基层治理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出“1+1+1”远大于“3”的治理效能。
自治为本,“共治共享”强根基,广泛传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用实网格化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心,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有效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法治为要,“定分止争”强保障,围绕村情制定村规民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把法治文化融入基层生活中,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法治监督、依法参与治理决策。德治为先,“春风化雨”淳民风,创新德治举措,与时俱进提升道德治理实践水平,为基层治理开辟“新航道”,使道德自律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提升村级为民服务水平,天平村出台《天平村“小微权力”清单及流程》,规定了村级重大决策事项、村级工程和采购管理事项等9大类38项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并对每条权力运行设定简化流程图,让群众清楚办事流程。天平村也是吴中区首批列入“小微权力”试点单位。
“天平村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正奋力走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钱建华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平村将紧紧把握党建引领、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等叠加机遇的重要风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着力把乡村振兴做“实”,把乡村治理做“严”,把高质量发展做“活”,争当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排头兵,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村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村的发展成果!
【统筹策划】薛马义
【采访摄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