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丰故事馆”前,老职工们合影。
一份幼儿园成绩单 ,讲述“大工厂、小社会”
“该幼儿能按时到幼儿园上课,上课能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并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这样的一份幼儿园寒假“成绩报告”,对很多“80后”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对于无锡“80后”徐丹来说,更有些不同。1987年底到1988年上半年,徐丹正在上幼儿园中班,幼儿园是当时作为国企的庆丰纺织厂(无锡二棉)自己办的,入园的还有数百名该厂职工缺乏人手照顾的孩子,有些还是不到一岁的奶娃娃。
听讲解。
“那时候,工作很忙,但是厂里有幼儿园,有商店和医院,所以还是很方便的!”徐丹的父亲徐仲贤当年是这个厂的骨干职工。今年7月1日“庆丰故事馆”开馆前,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庆丰纱厂的资料,徐仲贤将自己在1984年作的一份“工作发言”稿和孩子徐丹的一份寒假情况汇报单,也就是上述的寒假“成绩报告书”给捐献了出来。他说,庆丰庆丰纺织厂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品牌应该被人铭记,自己也希望为此做一些贡献。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家电力织机全能厂,庆丰纺织厂由无锡著名的工商业巨子唐保谦、薛南溟、蔡缄三、唐星海等四位联手创办,于1922年7月10日建成并开工生产,1966年改为无锡第二棉纺织厂,2007年退出工业历史舞台。2018年,在庆丰纺织厂原址,COLOR PARK庆丰文化艺术园区建成。今年7月1日,镌刻着庆丰这一品牌百年岁月的“庆丰故事馆”正式建成,成为COLOR PARK庆丰文化艺术园区的一份“历史身份档案”。“无锡庆丰故事馆的落成,不仅是对庆丰纱厂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无锡民族工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负责项目打造的无锡睿客置业相关负责人透露。
参观留影。
“顶职”上岗的保育员,家与厂密不可分
在7月4日的这次特别活动中,当时积极参与史料捐赠的10多位代表,也是庆丰纺织厂的原职工们,应邀来到庆丰故事馆开展座谈、参观活动。“他家的孩子,当年上幼儿园,就是我看的!”今年69岁的钱惠清,当年是工厂自办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兼保育员,她说,当年幼儿园工作人员最多时有60多人,管着工厂职工家几百个孩子,从需要喂奶看护到能够上幼儿园的孩子,都是他们负责的范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钱惠清这些年届四十的职工就提前办理内退,然后自谋生路,“我后来卖过服装,也做过其他工作,当年想想困难的,现在都过去了!”这十来年,得益于政策优待,原来的老职工得到了退休补助,每个月也有退休工资,算是晚年生活无虞。
展出的资料。张建波 摄
对当年的工人来说,工厂与家密不可分,因为父辈的关系,很多孩子在厂里长大,又接了父母的班“顶职”进厂工作。钱惠清当年就是接老父亲的班到厂里的,刚工作时正20来岁,每次从扬名出发,先步行半小时,再乘公交到厂里上班,由于幼儿园职工要上班,孩子接送得早,所以她们上班时间也很早,经常是早上出发去上班还是天上挂着星星,“那时候年轻,还有点害怕!”她和老同事们感慨,大概市场总是要淘汰的,所以也想开了。如今,“庆丰故事馆”给了他们这些早就退休的职工们一个回忆和相聚的地方,真是不错。
孙益根介绍《庆丰报》的情况。张建波 摄
一张企业报,记录几十年发展历程
69岁的孙益根,是庆丰纺织厂原先厂报——《庆丰报》的总编,这份刊物从诞生到停刊他都是亲历者。曾经因为《庆丰报》对外宣传做的好,工厂还因此被省里定为学习榜样。他说,如今的“庆丰故事馆”要征集老厂的史料,自己想了很久,决定还是把自己珍藏的《庆丰报》合订本给捐赠出来,“我的考虑是,厂报记录了工厂几十年的重要时刻和发展历程,是最有代表价值的东西,所以我捐出来了!”
展出的资料。张建波 摄
作为《庆丰报》的总编,孙益根为广为厂里同事所熟悉,现场介绍起工厂的发展历程也是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对于他和其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个故事馆浓缩了老单位的岁月,更凝结了他们人生的众多记忆,“我很惊喜,感谢故事馆还组织了这样的参观、座谈活动,我们以后有一个好的相聚的场所了!”
而这,也正是“庆丰故事馆”打造的初衷之一。相关人士称,“庆丰故事馆”将是COLOR PARK庆丰文化艺术园区的标志,其整体设计以纱厂梭织经线、纬线元素为灵感,并将其延伸为时空的上下穿梭,既体现出了纱厂的工业特色,也反映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复古元素相结合,故事馆内每一处独具匠心的设计,都绽放着庆丰历史独有的魅力,“让参观者更近距离去了解庆丰,了解我们无锡的近代民族工业,我们努力为无锡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展出的资料。张建波 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徐珩
编辑 : 邱妙泉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