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香包受欢迎,把“香气”带回家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佩带香包是大通县市民的传统民俗,人们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佑平安,传递亲情。自己从小跟着上辈人学习做香包,香包多以十二生肖为主要象形,内装艾草等研成粉末的香料,利用它们散发出来的香气驱赶蚊虫。
这种湟源香包刺绣手法多变,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构图、选料、剪裁、刺绣、状物、缝合等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技艺。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寓意丰富。2023年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由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支援,联动东部优秀企业资源,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文创产品开发项目,依靠成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对现有生产力要素进行整合,实施“绣美乡村计划”,展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打造具有大通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县域内,全县绣娘共同参与,自“绣美乡村计划”开展几个月以来,带动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间手工艺从业者100多人深度参与,人均增收超5000元。让寻常日子里的女红成为增收致富的手艺;县域外,引进设计师、苏绣名家名师等产业品牌培育资源,传授技艺,帮助民族产业创意升级。
这次,大通“非遗工坊”带来的非遗香包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好评。“这种融入了青海人民心意的香囊非常特别,它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刺绣技艺,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来自江西的林女士说,“带着香气回家,是一年的好兆头。”
近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揭牌仪式在老爷山景区广场举行。据悉,该非遗工坊建立联农带农市场化运营机制,将覆盖全县20个乡镇22个社区,全面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下一步,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将依托“DT3090”的县域经济品牌魅力,持续助力老爷山城市建设以及营商环境的升级。推动以“河湟皮影、青绣、桥儿沟砂罐、牦牛毛纺织、大通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特色进一步带动就业,帮扶民艺重点就业群体,提升农业、农副产业发展和农文旅融合企业的发展,增强文旅产业服务平台的创意能力,提升县域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带动片区生态旅游、餐饮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大通力量。
剪纸、农民画……不少非遗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年画、皮影、剪纸、刺绣……大通县还有不少非遗项目值得一观。比如,大通县农民画融合年画、皮影、剪纸、刺绣、雕刻、卡通画等艺术形式,题材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因强烈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而受到群众喜爱。2007年,大通农民画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南京雨花台区与青海大通的东西部合作项目,数字化农文旅融合街区——青海湖之夜应运而生。街区立足河湟谷地文化魅力与历史气韵,从青海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元素,将其文化的丝丝经纬贯穿于街区每一个角落,通过场景化和沉浸式体验,勾勒出了青海的“千年文化”和“人间烟火”。
青海湖之夜占地近9000平方米,对公众免费开放。街区原创开发11个以青海河湟文化为主题的舞台演艺内容,建有多个美陈打卡点。
街区目前吸纳了60多家商户,环卫保洁、后勤供应等配套服务人员超过200名,暑假期间吸纳了近50名大学生兼职。自开业以来,每晚有上万人流涌入。
目前,大通县城关镇有8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直接带动街区外200余人增加收入,既丰富了老百姓的夜间生活,也带动了乡村“夜经济”的发展。将群众嵌入“致富链”,让“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得利”是青海湖之夜的初心。
助农增收的关键在于县域主导产业,其中牦牛在大通农牧民增收和产业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农文旅融合街区,青海湖之夜巧妙地融入了大通的牦牛文化元素,成为展示和传播大通牦牛产业的最佳平台。
实习生 王信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