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议事苑 | 27个项目“超燃”启动,古城“复兴”这么干!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正式设立,建区十周年主题活动成功举办,《保护区、姑苏区三年系列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外发布……在苏州古城保护的历史坐标上,刚刚过去的2022年既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延续着这份干事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新年伊始,姑苏人力争在壮阔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1月12日,首批27个古城保护更新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额近120亿元,涉及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老旧住区环境改善提升、城市更新试点等方面。这些项目“超燃”启动,标志着姑苏区正加速开启探索古城永续发展的新征程,推动古城焕发青春活力,聚力描绘“苏式生活”新图景。

1

首创“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打造世界著名的古城整体保护典范

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保护古城就是珍藏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持续挖掘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动各重点片区改造更新项目齐头并进。近期,姑苏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正式出炉,计划包括文明探源工程、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文物保护管理、保护更新规划研究四个方面,全面推动古城复兴,打造世界著名的古城整体保护典范,努力贡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古城保护苏州方案。

打开“苏周到”APP,进入“数字古城”模块,数字古建和传统院落的实景模型呈现在眼前。苏州姑苏区32号街坊曾是明、清官署集中之地,粉墙黛瓦,巷陌纵横,古建筑众多,现存古街巷17条,更有近百口古井保存至今,是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展示区域。2018年,32号街坊保护更新项目启动,一体化推进古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建立了街坊保护对象详实档案与文物建筑精细三维模型,实现项目成果的数字化应用。如今,点击“32号街坊”模块,可通过VR全景浏览片区风貌、古建老宅、名人故居等。

在全国14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姑苏区首创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 将古城的传统民居等建筑物、构筑物看作构成古城结构的“基本细胞”,对苏州古城结构肌理、历史遗存、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精细化梳理,全面地摸清古城“家底”。2021年9月,“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先行先试项目启动,将在一年内完成,最终成果将为古城保护更新、规划方案制定、文物建筑修缮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与方向指导,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姑苏模式”。

2

规划先行,干好“精细活”

让“转角遇见美”随处可及

近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苏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姑苏区代表团分组审议中强调,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珍藏着历史、传承着记忆,姑苏区要努力在古城永续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在实现联动发展上打开新格局,在提升人居品质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体制机制上激发新活力,不断推动古城保护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规划先行、干好“精细活”,把规划落到每一个片区、每一座街坊、每一处建筑,确保古城新建每个项目都是精品,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成立于去年6月的苏州名城保护集团聚焦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按照策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加快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去年,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共实施历史城区内重点项目63个(涉及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同时开展了18个项目前期策划研究。2023年,近百个保护更新项目已列入计划,首批启动的27个项目涵盖了虎丘、桃花坞、32号街坊、五卅路子城等重点片区,包括虎丘老街项目、桃花坞创意园更新地块项目、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文物本体修缮项目、金城新村项目、章太炎故居项目、竹辉路——新市路沿线空间环境提升工程等。

吹响集结号,立下军令状!姑苏区一方面倒排工期、抢抓进度,另一方面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建设,推动古城保护更新再上新台阶,积极打造世人向往的“苏式生活典范”。

“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 让“转角遇见美”随处可及!姑苏区在全省率先出台首个区级《保护区、姑苏区城市更新指引》,明确了推进古城渐进式、片区化和可持续更新。在这一设计引领下,今年首批集中启动的保护更新项目将在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通过征收搬迁、老旧小区改造、调整街区整体布局和功能等行动,探索创新古城有机更新的多元路径,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

探索系统保护新路径

以古城全面振兴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姑苏区新的十年征程起步之年。站在科学谋划、全域保护的视角,姑苏区持续丰富思路举措,创新创优方法路径,着力提升古城保护利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截止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苏州历史城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古城墙保护实施意见》制定出台。

根据姑苏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姑苏区将古城保护融入“水乡基底、四角山水”自然系统中谋划,高水平开展重点片区、历史地段保护方案设计;制定历史城区传统民居建设指引及相关政策,引导居民自发更新;滚动推进67处文控保建筑和14处会馆保护修缮;集成串联古城、古街、古宅、名园等资源要素,开发“水上游”、“夜间游”、“街巷游”等一批特色文旅产品;开展苏州古城起源与发展实证研究,梳理吴地文明源起、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深耕本土文化资源,推出一批体现“江南文化”、苏式生活的原创文艺精品。

再启新程,向新而行。苏州市委常委、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在苏州市姑苏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全区上下要发扬“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靠谱作风,实施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古城保护更新、城市面貌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等9个三年系列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姑苏区建设成示范引领的‘江南文化’核心、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人向往的苏式生活典范。”

议事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图片由苏州市姑苏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