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紫牛荐书|《专家的窘境》,想解决“砖家”存在的问题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给网上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新名字,叫做“砖家”?

“砖家”是“专家”的谐音,它是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词,指代的是不学无术、却夸夸其谈、冒充学术权威者的假专家。百度百科资料显示,这些专家之所以被网友统称为“砖家”,是因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益,不以求真知为目的,说话也不负责任。

近些年来,每逢一些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砖家”两字总是会被网友们拱上热搜,用以嘲讽那些张口说空话,只管提意见却不为他人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人。

“专家指责年轻人躺平不够努力”

“专家说8小时睡眠论可能是错的”

“专家建议一天不能吃超过两餐”

“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

“专家建议退休年龄延至65岁”

……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十分容易就能找到一堆与“砖家”相关的话题。其中不少曾搭载着网友们的怒气,登上热搜。

作为反击,去年底,还有一条名叫“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的话题被网友合力推热搜。有网友留下这样一段评论:现代社会,所谓的“砖家”的话最不能信,满嘴跑火车,不了解实际情况,张嘴就来……

按照传统观念,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遵守行为准则,因为专家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而在“砖家”一词流行成趋势后,真正的专家身份稍显尴尬,专家污名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专家为什么这么容易招致大众的讨厌?

近日,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专家的窘境》一书。身在美国的作者罗杰·克普尔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公众抗拒专家,对专家表示愤怒,完全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能简单将这样的情绪视为不理性的恐惧或者无知的反智主义。专家确实有问题,而且这问题很重要。”

本书以“专家问题”为切入口,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信息选择理论,试图解决“专家失灵”问题。


以下是记者通过出版社获得的本书引言部分:

《专家的窘境》所讨论的“专家问题”对许多人来说迫切且具体。

我注意到,专家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起到了破坏性作用。我反对专家统治,认为不该由具有垄断地位的专家为普通人做出决定。

本书中,我就是要想办法解决专家存在的问题。专家是有偿提供意见的人。这里的“意见”仅指专家选择传达的信息,而不涉及这些专家是否真的相信它。如果你的意见使你得到报酬,你就是专家。如果你并未因为给出意见而得到报酬,那你就不是专家。更准确地说,如果你的意见使你得到了报酬,那么在这个契约关系中,你就处于“专家”角色的位置上。因此,“专家”是一种契约角色,而不是一类人。

通常,我们根据专业知识来定义专家。然而,如果这样下定义,那么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的专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劳动分工中身处不同位置,而劳动分工也就是知识的分工。因此,谁是专家,谁不是专家,就变得不清楚了。

只有不同人知道不同事,专家问题才会产生。因此,知识分工必然是专家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我提出专家经济学理论的三个关键前提假设。第一,专家寻求效用最大化。因此,专家选择分享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第二,认知有限且容易出错。第三,激励会影响专家所犯错误的分布。

本书融合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从历史到现实,详细阐述了专家存在的问题,“专家也是普通人”, “专家”是一种契约角色,而不是一类人,并不高人一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