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牛眼观•时事开讲| 守护非遗之美:可看、可及、可沉浸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0日,各地文博活动达7200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内涵,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遗产。越来越多的非遗,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连接、融入现实生活。它们既为现代人提供文化养分,滋养心灵,也召唤着我们一起去传承、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集体记忆到情感共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门类看,涵盖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从传统的节令,到多彩的民间技艺,非遗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内涵的外化表达。

“玉粽袭香千舸竞”,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为例,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有着众多历史悠久的民间风俗:龙舟角黍,艾叶黄酒,佩香悬蒲……近年来,每到端午节前,特有的气氛就悄然浓厚起来,过节方式既传统又多彩:餐饮、零售市场各类粽子争相面市,让消费者体会节日氛围;社区举办活动品味美食、温馨交流,让居民一起感知传统民俗;多地龙舟比赛逐渐启幕,假期旅游市场也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节日、非遗文化氛围感依然鲜明、不见褪色,固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盛有关,更关键的是,中国人不只是为了假期而过节——每到一定的节令,心底的情愫就不由自主涌现,集体记忆就具体化为一年一度的过节传统,从情感上共鸣,从行为方式上共振,念兹在兹,同度佳节。

非遗和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路径

当下,丰富而宝贵的非遗,正是在与现代生活连接过程中,以文化人,服务大众,历久弥新。作为文创、旅游的重要资源,纵观非遗文化的普及、传播,多种尝试路径正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

非遗和文创的有机融合。文创产品、产业,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华传统工艺之美,并融入现代实用功能。徐州香包、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正在以古韵新姿,构建产业链,打造新亮点,越发提升“存在感”。云锦推出国潮服饰、包包,与各大品牌联盟,打造限定款周边,收获一批年轻粉丝。

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江苏推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在保护好文化生态的前提下,旅途项目作为载体,可让游客在参与非遗活动中感悟匠心,领会文化内涵,满足更深层次旅游愿望。

非遗和演艺的浪漫融合。传统非遗项目频频搬上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立春》和“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全世界都领略了中国节气的浪漫。唯美的艺术形式,可视化呈现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内涵。

赋能乡村振兴、弘扬饮食文化……在融入现代生活中,在保护和发展同时,非遗还有很广阔的舞台。

讲好非遗故事,推进可看可及可沉浸

怎样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碰撞中熠熠生辉?

非遗要活化,首先要让众多非遗项目进一步被“看见”。确保非遗传播的可持续性,以文化吸引流量,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应有之义。借用今年高考一道作文题来说,故事是有力量的。要通过多种手段讲好非遗故事,让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体认非遗文化,感受非遗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深入理解其内涵,深切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看之后是可及,这和体验、互动密不可分。以老字号里的非遗为例,江苏现有中华老字号96家,江苏老字号271家,其中一些百年老字号餐饮店都是由非遗传承人主理的。在本月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上,观众近距离与传承人面对面,现场观摩、动手体验。目前一些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已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涉足直播,在线“种草”。此外还有研学、文旅体验,多种多样的体验消费能为非遗特色店企扩大知名度,提升烟火气,激发新活力。

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不仅仅在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更理想的是嵌入到生活时空中。从消费到文旅,从服饰潮流到室内设计,国潮、中式美学日益勃兴,这给非遗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提供独特优质的产品供给,产业链成熟化,服务标准化,方能让大家偶尔品尝的非遗大餐,成为日常生活的沉浸空间。

源远流长、博大丰厚的非遗文化,既是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身份标识,也是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将这些文化宝藏和现代生活融合,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历史文化,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传承历史文脉,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让我们共同守护非遗文化,共享保护发展成果,以传统文化血脉涵养、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评论员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薛蓓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