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2015年的言情网文作品,主角恋爱观滞后到让观众感到不适
《我的人间烟火》改编自网文作者玖月晞发表于2015的都市言情小说《一座城,在等你》。该部作品初始发表在晋江文学城,后来被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实体书。
就观众数次“喷”上热搜的话题来看,与《我的人间烟火》一起受到争议的,还包括玖月晞创作的这部言情小说。
算下时间,这本书从正式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8年。按照玖月晞后来公开发表的言论来看,当时之所以撰写这部小说,是因为她想借由这本书传达出“普通人不慕钱不媚权不欺弱,热爱生活,永远坚韧向上”的态度。
然而剧播后,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电视剧剧情,放在当下的时代,交给读者和观众审视,似乎都没有表现出作者创作的“初心”。
男主宋焰被观众吐槽“凤凰男”,女主许沁被网友怒斥是“恋爱脑”“白眼狼养女”……不少网友认为,玖月晞打算在故事中塑造的男女主“互相救赎”“相互奔赴”的感人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甚至惹人厌烦。
究其根本,一部分原因在于,男女主角人设漏洞百出。眼下,其实观众早已能够接受“不完美的主角”,但不会接受一对“又当又立”的恋人。
从《我的人间烟火》剧情来看,男女主角走到一起所受到的父母阻隔,冲突并没有那么强烈,以至于造成男女主誓死维护自己爱情的行为,看起来低级又可笑,说服观众的理由也没有那么鲜明。
另一部分原因,则有人认为,剧集改编自一本发表于8年前的言情小说,故事所表达的恋爱观和现代人的想法早已大相径庭,是这滞后性的改编,所带来的落后观念,影响到观众看剧时的体验。
网文滞后性的改编,是否影响到观众的观剧体验?
把一本发表在七八年前的网络文学作品,拿出来改编成影视剧,在当下的文艺创作界,这样规模化、标准化的网文IP改编流程,并不罕见。
对比传统文学——时隔几十年还在被改编的金庸武侠小说以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网络文学与其改编影视剧,跨越七八年时间的“代沟”,其实不算长。
但是网络文学却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无论是故事所讨论的话题,还是主角们的所思所想,网文创作往往是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当下的。这是它的一大优势,能与现阶段的读者快速产生共鸣,但是退一步讲,这也是网文创作的一大局限性。
这一局限性决定了一本网文小说,尤其是偏向于情感类型的作品,主题容易“过时”。
因滞后性的改编,影响到观众观剧体验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2022年播出的古装言情剧《且试天下》,播出前被业内称为“S+”巨制,播出后也难逃被观众吐槽“剧情老套,俗气”的批评声。
当然,也有一些创作于多年前,但是在搬上荧屏前经过编剧重新打磨,赋予其新生机的网文小说,因为成功的影视化改编,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比如说顾漫的《何以笙箫默》、桐华的《步步惊心》、海晏的《琅琊榜》等。
网文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谈到“滞后性改编”对影视剧创作的影响。她认为,改编最终还是看作品本身,有的网文虽然是十年前的创作,它的观念放在当下并不过时。她呼吁,改编方一定关注网络文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实习生 潘肖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