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为什么无座和二等座同价?9月3日,有关铁路票价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12306客服称将对该问题进行记录,更是让话题热度冲高。这是一场未曾间断的争论。舆论对于“站票坐票一个价”的质疑早已有之,铁路部门也曾屡次回应,相关解释包括票价主要根据里程决定、技术操作难度较大、中途有人坐空座如何计算等等。(澎湃新闻)
火车“站票和坐票同价”,可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乎每过几年,就会为此形成一轮舆论热潮。这种循环反复的公共讨论,既表明争议客观存在,也反映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的僵局。时至今日,类似的剧情再次重演,大概率也是热闹一阵过后不了了之。无座票该不该打折?这不仅关乎定价原理问题、法理论辩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商业利益问题。所谓的“合理性”“公平性”,在此一场景下或许很难有绝对化的标准,而更多取决于供需博弈的结果。
近年来,各方为了推动现状改变,可谓想尽办法。其中,包括而不仅限于投诉、诉讼、媒体追问等,凡此种种尽管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但整体而言收效甚微。此番,12306客服表示将对该问题进行记录,这仿佛传递出了某种信号,让网友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严格说来,这番程式化的回复,不过是一种标准化的例行公事,并不代表铁路部门立场的任何松动。之于此,公众还是不要会错意、期待太高才好。
无座和二等座同价,之所以被很多人诟病。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其貌似违背了“价值决定价格”的朴素逻辑:一个有座位,一个无座位,价格怎么能一样呢?这种直觉性的判断有其道理,可还是模糊了某些更核心的命题。比如说,这里的“价值”该如何定义?是基于成本、效用,还是“需求强度”?倘若从效用角度审视,无座、二等座,都是使用载力实现乘客长距离移动;若从需求强度评估,愿意花一样的钱买无座票的乘客,恰恰表明其需求更具刚性、更少价格弹性——于这部分人而言,“价值”在那一瞬间的测度,是被放大了的。
无论是雄辩还是诡辩,围绕该话题的争论,都揭示了一种内在的复杂性。就算是基于成本定价法的最简单逻辑,无座和二等座同价,也存在着多元化的论述路径。试问,“成本”是哪一种成本?是“座位”微观、局部的成本,还是“火车”宏观、整体的成本?一个不可忽略的背景信息是,除了有限的热门线路,高铁很多都是亏损运营。其票价不足以覆盖成本,如果严格按照成本定价法,也许整个体系的价格都会上浮不少。
以总盘子而论,铁路系统极少让利空间。“站票半价”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具可操作性的是站票适当打折,而这或许必然意味着,其他席次车票的提价。果真如此,又真的是更好的选择吗?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