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视觉中国
上午,我给高二学生讲授《<论语>十二章》的前四章。上一个班,我按部就班,逐章讲授,我讲你听;下一个班,我想有所变化,首先便是打破秩序,让学生看书思考:这四章你最喜欢哪一章?换句话说,哪一章给你的触动最大?
几分钟之后,我点了一个我平时很少点到的男生来回答。坐在角落里,人倒很爽快,刚站直他就给出了看法:“第四章。”
第四章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较为浅显,注释中也有“喻”的解释——[喻]:知晓,明白。我不想他照搬书本,便说能不能用最通俗的话来回答这一章的意思,他想了想,说:君子看重义,小人看重利。
我觉得他的回答比书本更易于让人接受,遂忙肯定:OK,OK。不过,我还不打算“放过”他,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就目前的状态来评判自己,你是属于“君子”呢,还是属于“小人”?
“小君子。”他脱口而出,像是不假思索。
这三个字一出来,全班大笑。我也笑了,我没想到他会这么有趣,这么富有机智。不过,我更好奇,待同学笑定之后,我便说出了我的困惑:为什么你说自己是“小君子”呢?他踌躇了一下,然后便不紧不慢地说了他的答案:正往君子的路上靠吧。
我一听,不禁感慨:说得好,说得好,而且还蛮形象的。再想想这个小男生,还真是恰如其分。
随后,我便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字:见利思义。并说了下面的话:
知名作家毕淑敏,曾说她有一次去路边的小摊购物,有感于摊主的善心,买了一堆杂物后,就放下50元钱,说不必找了。摊主知道了后,说了一句话,让毕淑敏感慨万千。摊主说:“我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摊主的话让毕淑敏肃然起敬,并由此认定摊主是个极干净之人。
其实,做人是否干净与穿戴无关,与身份无关,更与收入高低无关。它只跟是否能辨得清利益是否合理、是否能守得住自己的欲望、是否能恪守制度息息相关。
想成为干净之人,我想途径应该有两条:一是靠自律,二是靠制度。
毕淑敏遇到的摊主就是个极自律之人,分得清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无需他人提醒和制度的约束,定力很好,看得住自己的灵魂,守得住自己的欲望。
也就是说,摊主虽卑微,却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君子。我们今天学了这一章,便是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君子,倘若一时成不了君子,那就不妨先做个“小君子”,朝君子的方向去努力。
我总觉得语文课应该像山野里的大树,不说生机盎然,至少也应旁逸斜出。我的前一堂课就像道旁树,拘谨得很;这下一堂课,倒是有点山野自然的味道。
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的部分。这一堂课,我至少就记住了这个“小君子”,这个“小君子”名叫项婉祥。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 : 王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