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车嚣张加塞”事件,所谓反转不应成为新一轮网暴的理由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近期,发生在广东湛江徐闻港的“奔驰车主嚣张加塞砸车”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与法治社会的严肃性。在这起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中,一名河北保定牌照的奔驰车和一辆白色奇瑞车在徐闻港排队购票上船期间,因通行顺序问题引发纠纷。奔驰车乘客王某(男,40岁,河北省人)下车站到白色小轿车前,拦车辱骂并用拳头打砸白色小轿车引擎盖,导致引擎盖凹陷。王某行为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强烈谴责。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并依法对其作出了相应处罚。
然而,在官方处理结果公布之后,网上出现了大量关于事件反转的论调,部分自媒体和网友声称曝光的视频存在剪辑问题,片面展示了对奔驰车主不利的画面,同时挖掘出被砸车辆司乘所谓的“黑料”,营造出一种新的舆论态势,仿佛在暗示公众之前的情感导向是错误的。不得不说,这样的操作对很多屏幕后的看客都是极具情绪价值的,随即引发又一轮网络围剿,这次是对白车司乘。
必须强调的是,法治社会的核心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任何一起公共事件的裁决,无论是道德上的评判还是法律上的制裁,都应建立在充分且完整的证据链之上,而非情绪化的宣泄或单方面的叙事。即使面对网络空间瞬息万变的舆论风向,我们也必须坚守理性分析的立场,拒绝让情绪绑架正义,更不能让未经证实的信息成为舆论审判的工具。
法律不仅是道德的底线,更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关键保障。对于奔驰车主的违法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基于确凿证据进行了依法惩处,这是对违法行为应有的回应,也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若有人认为对王某的处罚不公,应当通过合法渠道提出异议,例如向警方提供足以推翻既有结论的新证据,并有权申请行政复议,而不是在网络世界中发动一场无序的口诛笔伐。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虽具有自由度,但言论边界不容逾越。对他人进行造谣诽谤、侮辱谩骂及人身攻击的行为,无论是在实体社会还是虚拟空间,均构成违法。每一个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都需自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切不可让情绪化的声讨演变为对他人的侵害。所以,有必要再次提醒各位正值兴头上的网络侠士,有理有据的批评甚至批判无可厚非,但别踩红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面对“奔驰车嚣张加塞”这一事件以及所谓的反转讨论,我们呼吁广大网民保持冷静与客观,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情绪化争论之中。在关注事态进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从法治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相信相关部门有足够的业务水平和公正态度来处理此案。构建一个既尊重个体权益又遵守法律规则的和谐网络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看客而是真真切切的参与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评论员 宋学伟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