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和她的画作
张奶奶的女儿刘女士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张奶奶画的第一幅画,他们至今珍藏在家中。自那以后,家人们购买了成套的作画工具,有画笔、颜料和画布等,希望张奶奶能够开心地画画。原先张奶奶的消遣只是看电视,现在则换成了绘画,艺术成为了她的情感出口。
拾起画笔以后,她将记忆中的鼓浪屿、四季变迁的风景、内心的影像,都用明快的色调描绘出来。没有创作技法的束缚,一切表达都是随心所欲的。蓬勃的创作欲,让张奶奶几乎没有“瓶颈期”。不到一年时间,她的画作挂满了大客厅的两面墙,放满了整个钢琴的上上下下,一直铺到地面。一幅幅色彩奇特、构图超现实的作品,让家人和朋友赞叹,似乎每个人都在画作中找到了自己共情的地方。
“回想起躺在病床上的日子,总感觉每天还能够画画是很感恩的事情。”张奶奶说。
张奶奶在画展现场
不用调色盘也不画草稿
四年时间创作500多幅
2021年至今,短短四年时间,她创作了500多幅作品,汇集成了四本厚厚的画册。
张奶奶的画册
有意思的是,张奶奶作画时不用调色盘也不画草稿。她觉得调色盘太浪费颜料了,她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颜料,抹一点点到画布上就开始画;等挤出来的颜料画完了,就再去换另外一种颜色。她的每一幅画作,都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再加上如儿童般真诚的心境,张奶奶的画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纯粹而明净。“我就只是因为喜欢才画画的。”张奶奶对记者说。
张奶奶生活在南京的女婿,有一次回到厦门,用手机拍下了坐在轮椅上佝偻着身子作画的张奶奶,也拍下了抬起头,满心欢喜的张奶奶。张奶奶每幅新作完成,就会立即被家人发到微信朋友圈中,万能的朋友圈把“张奶奶的画”传了开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这个年近九旬的“轮椅奶奶”的画,这些画作还获得了南京的艺术圈和策展人的注意。
张奶奶的画展现场
“当时挑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抉择,好作品太多了。因为奶奶之前没有受过美术专业教育,没有这方面条条框框的约束,都是自己由心而发创作的作品,反而特别触动人心。”国创园新空间策展工作人员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他们办这个展览,也是深深被奶奶的画作所感染。
儿童般自由地表达
触动鼓舞众人心灵
10月18日,这场“张奶奶的画展”的开幕式在南京国创园新空间举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前来观展的观众不少,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他们盯着画作看得聚精会神。“是的,孩子很多,上午就有一个爸爸带着两三岁的小宝宝来,在这里看了好久。”工作人员说,张奶奶的眼神像是孩子似的,画出来的作品色彩鲜艳,很招孩子喜欢。
除了给孩子以艺术启蒙,张奶奶的画作也给年轻艺术家和老年人以启发。郑女士是一位艺术行业从业者,这次她特意带着女儿来观展。郑女士说,“张奶奶的画作中有着宛如儿童般的自由状态。作为艺术工作者,很羡慕这种自由的、发自内心的创作,也觉得这种表达的欲望非常好。”
张奶奶的画作色彩明快(中间蓝色为作品《旋》)
开幕式当天,86岁的张奶奶特地从厦门坐飞机前来南京参加画展开幕式。画展为期一个月,这几日,每当张奶奶的身影出现在画展现场,便不断有人向她请教画作问题。每到这时,张奶奶的眼睛就亮了。她指着一幅画着漩涡的画作,向众人解读画作上“旋”字的含义。虽然发音吐词困难,但她还是努力讲解,表达心中所想,现场交流讨论声不断。
张奶奶有一句常说的话,“吃到耋,学到耄”。“耋”是指八十岁,“耄”是指八九十岁,她的意思是,“哪怕吃不下了,只要还能动,我就还画画。”
策展工作人员介绍,这场展览名字叫“重生”,既寓意着张奶奶脑溢血后“重生”,也代表着拾起画笔之后,“艺术重生了她的生命”,进入新一个阶段。
“一个平凡的人,单纯因为想做、热爱,就不停地做同一件事,做的事其实也很普通,最后的结果却很惊人。”对于张奶奶画画一事,她的外孙女感叹。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王夕悦
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编辑|张冰晶
剪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记者拍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编辑 : 张冰晶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