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夏光清告诉记者,在小学生中这样的“代购”事件还是很典型的,他们班上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实话实话,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我既不会置之不理,也不会太较真,学会把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分来,把行为后果和行为意义分开,理智地处理问题。换个角度,孩子代购的背后,是财商,是超能力,也是无处安放的青春能量。”
夏老师表示,首先,家长和老师要弄清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小学生代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有。五年级的学生年满八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学习用品,不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第二,代购是否允许收取一定的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没有禁止“有偿代购”,小学生代购收取合理的报酬并不违反法律规定。第三,小学生有偿代购,问题在哪里?主要是对家长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权利的“冒犯”。孩子之间之所以发生代购,一般是家长不允许或禁止的,如“垃圾食品”“危险玩具”“不健康小说”;而且班级不是物品交易场所,低价买高价卖,容易形成不良风气;一旦物品质量出了问题,代购的孩子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其次,帮助孩子补上三节课。一是正确的金钱观。用做家务、垃圾分类等方式赚取零花钱,理解挣钱的不易;设立班级购物节,或利用跳蚤市场,开展财商的启蒙教育,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给孩子稳定的零花钱,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把心思放在代购上。二是智慧的交友观。同学关系不是商品关系,“代购”行为恰恰把同学间纯真的友谊变成复杂的利益关系,本是举手之劳的事被明码标价,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三是科学的学习观。学生必须以学习为主,心思都放在“代购”上可能会影响学习。
最后,校家合作守护教育的底线。校家共同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不必过于焦虑,多给孩子包容、耐心和陪伴,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会变得简单有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王菲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